心怀科技 激情报国——记何康的科学轶事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总书记的话用在何康先生身上似乎就是明证,激情报国已经融入何康部长的血脉,发挥余热依然火热。
何康先生系福州人,曾担任国家农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等。同时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科教兴国,通过创新驱动推动我国农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获得农业界诺贝尔奖---世界粮食奖。做为共和国老部长,其科学知识之渊博,创新思维之明晰,以及对科技创新事业之热爱都叹为观止。先生心怀科技,造福祖国的不懈追求记录一二,或许对践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有所启发。
▲科技创辉煌,科学家的何康很早就深知科学思路决定事业发展,特别是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系列科学决策更是造福大众,让百姓有口福、农民有幸福、未来有发展。
科学教育 奠定良机
先生早年曾就读于近代二所著名学府,其幼时求学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是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学校创办于1867年,由当时的洋务派运动代表人物左宗棠沈葆桢委派法国人日意格管理,其从法国引进一整套较为健全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或许正是得益于这种对中西先进文化的交融,在这所学校里课程设置以科学为主体,古时的经书汉文讲习只做一般性要求,同时学校强调必须以掌握科学理论与方法为主体,在学校旁设有马尾造船厂,学生实行厂学紧密结合的实习。这一系列定位使学校有别于当时的旧教育体系,因此甚至有学者认为马尾船政学堂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先生有幸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如果不是因为抗日的烽火,或许亦会从这里顺利毕业,与他的同学一起成为赫赫有名的海军将领。
▲留着辫子的学生在接受洋教师教育,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取其精华,博采众长和兼容并蓄的,何康先生接受启蒙教育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福州船政学堂拉开了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的序幕,吹响的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当年创办船政就是三千年大变革的非常之举,船政先行先试,崇尚创新值得称道。幼时教育十分重要,在何康以后工作中始终可以找到创新的影子。
▲福州马尾船政学校是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的近代工业基地,是中国第一个引进先进教学与管理模式创办的高等院校,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并实行中外合作的地方,是中国第一个向外派遣留学生的地方。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的产生不但在东西方科技文化的融合与进一步合作方面为世界提供的典范,还在借助国外先进科技和教育体系快速培养中国近代高科技人才方面为世界提供典范。学校注重实践实行厂校合一体制,上图为当时的教学基地,马尾造船厂车间。
▲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旁的罗星塔区域已开辟为船政文化公园,福州马尾福建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弹指挥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跨界培养出的农业部部长何康先生就是一个典范,良好的基础教育、通识培养受益终身,先生和其他校友犹如罗星文笔插天,益壮学堂景色。
然而,时值抗日救亡图存,先生按捺不住爱国的激情,毅然离开学校赶赴抗日前沿,发誓当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和勇者。
先生经长途跋涉从福州到达武汉后,参加了抗日宣传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又来到重庆。先生到重庆以后命运似乎又有了改变,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要求他学习一门技术,为了以后建立新中国后可以专业为国效力。关于学什么专业?先生考虑了很长时间,据先生自己说可能是由于小时候深受父亲民以食为天思想的影响,先生最后辗转至战时的农都广西柳州沙塘学习农学。当时的广西柳州是广西大学农学院所在地,由于其任院长马保之是一开明人士,广纳人才,在这所学校里集中了一大批掌握先进知识的教师和农业技术工人,学校亦强调生产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天资聪慧的先生很快在这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沙塘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了五位院士和海峡两岸三地的农业最高首长,其教学品质之优质高效可见一斑。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先生有幸得到这一系列优质高效的教育也堪称是奇迹了。
▲经济要发展,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核心在人才。科教思想始终铭记在先生脑海中。
▲何康先生回到广西柳州沙塘“战时农都”调研,沙塘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了五位院士和海峡两岸三地的农业最高首长,其教学品质之优良高效可见一斑。
科学成果 艰苦铸就
先生人生中最风华正茂的20年都扎根边陲,献给崇高的科技事业。心无旁骛的追求使先生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很少人能匹敌,更充满了家国情怀。
天然橡胶是制造飞机和重型军用机械轮胎的战略物资,在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都认为只能在北纬15度以内种植,1957年何先生从北京到海南的儋州开始了拓荒式的研究和推广,整整20年的扎根使中国的天然橡胶生产从国外学术界认为不宜种植橡胶的地方发展起来,在北纬18到24度大面积种植成功,这成为世界种植天然橡胶历史上的重大突破。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
▲先生人生中最风华正茂的20年都扎根边陲,献给崇高的科技事业。心无旁骛的追求使先生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很少人能匹敌,更充满了家国情怀。图为与周恩来总理一起。
20年间,在先生的带领下,儋州基地建起的草棚研究所,草棚大学。1978年当先生离开海南时,这里已经创建了3万亩的农业实验场,创办了海南第一所高等院校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第一个部属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现中国热带农业研究院),实现了橡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的一条龙。20年间,何先生所带领的科技团队更是生根发芽,在这里走出了院士,更走出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军人 45 29458 45 13305 0 0 6268 0 0:00:04 0:00:02 0:00:02 6267,据当时在华南热作学院工作的郑坚锐教授回忆,何先生经常蹲点在教研室指导讲课,引导研究,为了建立南方植物园,先生每回出国都会带回一些珍稀的植物种苗。通过20年超越常人的艰苦奋斗,真正实现了时任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儋州立业,宝岛生根”的伟业。
▲周恩来总理有感于何康家门口对联“儋州落户,宝岛生根”改为“儋州立业,宝岛生根”,现在这里确已立业,已经创建了3万亩的农业实验场,创办了海南第一所高等院校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海南第一个部属科研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研究院。
20年的实践,先生提出了“一统四包三结合”的模式,这既有其早期教育的影响,更是其不懈探索的总结。当时的人民日报为此做了详细报道,“一统“就是指党的统一领导,“四包”就是包科研包教学包生产包推广。“三结合”就是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先生的这个模式,按现在流行的话语应该就是指要在加强党的领导下开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的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
▲回到海南两院实验农场,旧貌已是新颜。先生提出的“一统四包三结合”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坚持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党的领导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工作。何康当年的探索在人民日报上给予专门介绍。
▲两院美如画,现如今海南儋州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研究院是当地人熟知的地方,提起两院路无人不知。
科学决策 世界瞩目
从海南调回北京后先生长期在农业部担任副长,部长。做为共和国部长的先生依然情牵科技,他多次提出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科学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他极力倡导下成立的全国农科教结合办公室,号召成立了以县域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在他的多次亲力亲为协调下,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回迁中心城市走上办学的良性发展轨道。
▲为推动科学决策,1978年先生率领代表团到美国访问,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访问回来后何部长向邓小平等领导做了汇报。放眼看世界始终是先生不断前进的标杆,学习,吸收然后科学决策推动农业不断发展。
▲1982年起的十年间,我国粮食生产每年递增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科学决策让世界不到百分十的耕地解决了22%人的吃饭问题。1993年先生因此贡献获得农业界诺贝尔奖---世界粮食奖。
先生以科学家的思维在共和国农业领导岗位上科学决策,使我国的农业得以快速良性发展,造福于民之事不胜枚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先生的带领下,1982年起的十年间,我国粮食生产每年递增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科学决策让世界不到百分十的耕地解决了22%人的吃饭问题。1993年先生因此贡献获得农业界诺贝尔奖---世界粮食奖。笔者注意到在其发表感言中先生仍心存科技,他说:“我们正处于现代科技的前沿,未来属于敢于梦想且志愿工作的人,我们有决心为子孙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没有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国农业在科学引领下一步步健康迈进,解决吃饭问题从数量到质量,时代不同,一代代的追求和内涵一致。
时代不同,一代代的追求和内涵一致,何先生的科学思想仍然对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德高望重的先生不愧是我们中国科技界的脊梁。
▲立国于教,立民在农。何康先生把其教育思想融入管理,田边就是课堂,在他在任农业部期间创新举办各级农业领导干部培训,造就亿万新型农民,建立各级农技站,形成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切实把农业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轨道上。
文章摘自:福建科普